Parathelypteris indochinensis(Christ )Ching in ActaPhytotax. Sin. 8(4 ):304. 1963.
植株高25~35cm。根状茎短,直立或斜升。叶簇生;叶柄长 9~22cm,基部栗色,基部以上禾秆色或带栗色,连同叶轴密被淡棕色的针状长毛,毛长 1~1.5mm;叶片披针形,长 12~23cm,中部宽约 7cm,先端渐尖并为羽裂,基部略变狭,一回羽状 - 羽片深羽裂;羽片10~15 对,无柄,互生或有时下部的 1~3 对对生,基部羽片略缩短,基部一对不反折或略向下反折,中下部羽片最长,长 4~5cm,中部宽约 1.7cm,披针形, 渐尖头,基部截形,对称,深羽裂达 2/3 或更深,下部 1~3 对羽片向基部明显狭缩;裂片近长方形,斜展,中部的长 5mm,宽 2.5~3mm,先端圆钝,全缘或有时略具钝齿;叶脉明显,侧脉单一,每裂片 3~5 对, 基部一对出自主脉基部以上;叶片草质,干后棕绿色或黄绿色,两面沿叶脉被针状长毛,叶片近轴面的毛略短,远轴面密被长毛和腺体,腺体球形,橙红色。孢子囊群大,圆形,生于小脉中部,每裂片 1~4 对; 囊群盖圆肾形,密被针状毛,宿存。
产地:三洲田(深圳队 307 )、梧桐山(陈珍传等011780 )。生于山地林下,海拔 450~600m。
分布:广东(深圳)、广西南部和云南南部。越南北部。
笔者未见滇越金星蕨的模式,据较早文献描述,该种的突出特征是:叶片的下部羽片(特别是基部羽片)向基部明显狭缩,叶片远轴面被长毛和丰富腺体(Ching,1936;Tardieu & C. Chr.,1941 )。但秦仁昌先生在 1936 年的分种检索表(Bull. Fan Mem. Biol. 6:237-347 )和 1963 的金星蕨科分类系统(Acta Phytotax. Sin. 8:289-335 ) 中,把该种错误地放在叶片远轴面无腺体一支的下面。《中国植物志》4(1 )有关该种的描述中未提及叶片远轴面的腺体,在分种检索表中,该种也被同样错误地置于叶片远轴面无腺体之下。